问题描述:
[填空]
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《我是怎样教数学的》中写道:平时,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,总要分以下几步走:()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,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,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,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。()课内讲授新知识时,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。()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,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。我就根据实际情况,依据教材的内容,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,重新安排课堂座位,进行复式教学。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、点一点,由他们自己看书,做题目;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,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,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。对两个组,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。()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,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,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。()单元测验后,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,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。我把这种分层补缺,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“筛米粉”。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“筛子”筛过后,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。请你就丁老师的“分层补缺、逐批过关”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。
参考答案:查看无
答案解析:无
☆收藏
答案解析:无
☆收藏
上一篇:陈斌是某小学的学生,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贪玩,学习不努力,每次考试他都抱有侥幸心理,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。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,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。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( )()陈斌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?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?()如果不正确,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?()对教师来讲,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?
下一篇:某教师上“中位数”一课,进行了这样的设计。一个学生某次数学考试得了78分,全班的平均分是77分。于是他回去跟妈妈说他这次数学成绩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。问题( )这个同学说的话是否属实?让同学们讨论。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属实。当教师把全班同学的分数(1个100分、4个90分、2个80分、1个78分、1个77分、1个10分、1个2分)公布后,大家大吃一惊,都错了。在同学们吃惊之时,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“原来平均数不可靠”的观点。怎么办呢?这就需要学习“中位数”的知识,这样引起学生对学习“中位数”知识的强烈期待。请分析教师这一做法的意义。
- 我要回答: 网友(18.119.121.190)
- 热门题目: 1.智力是由多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 2.老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 3.当学生安静下来时,就允许他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