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百科知识 > 资格证题库

问题描述:

[问答] 某教师上“中位数”一课,进行了这样的设计。一个学生某次数学考试得了78分,全班的平均分是77分。于是他回去跟妈妈说他这次数学成绩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。问题:这个同学说的话是否属实?让同学们讨论。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属实。当教师把全班同学的分数(1个100分、4个90分、2个80分、1个78分、1个77分、1个10分、1个2分)公布后,大家大吃一惊,都错了。在同学们吃惊之时,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“原来平均数不可靠”的观点。怎么办呢?这就需要学习“中位数”的知识,这样引起学生对学习“中位数”知识的强烈期待。请分析教师这一做法的意义。
参考答案:查看
答案解析:
☆收藏
上一篇: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《我是怎样教数学的》中写道( )平时,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,总要分以下几步走( )()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,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,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,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。()课内讲授新知识时,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。()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,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。我就根据实际情况,依据教材的内容,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,重新安排课堂座位,进行复式教学。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、点一点,由他们自己看书,做题目;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,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,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。对两个组,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。()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,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,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。()单元测验后,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,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。我把这种分层补缺,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“筛米粉”。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“筛子”筛过后,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。请你就丁老师的“分层补缺、逐批过关”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。 下一篇:一位教师上生物课,讲昆虫的趋食性时,举了这样一个例子( )“在楚汉相争中,项羽被刘邦击败,星夜逃跑,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,突然发现,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()‘项羽必亡’。他走近细看,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。顿时军中一片混乱,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。项羽无奈拔剑自刎了。”这时,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,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。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。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,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,招来无数蚂蚁,造成项羽军心的恐慌。试分析以上这个材料教师主要运用了哪种教学原则,并结合材料分析运用这一原则应体现的基本要求。

随机题目